发布时间:2024-09-03 09:53:00
国际交流学院开展新学期集体备课研讨
为提高学院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,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,助力外语课堂建设,国际交流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于8月30日开展了大二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,常务副院长陈俊、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孟庆娟出席并参与研讨。
数字赋能育桃李 AI启智谱新篇
《大学英语3》非艺术类课程组以“大语言模型在学生英语学习/课堂教学中的作用:以第一单元为例”为备课主题。课程组教师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,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,充分发挥“教学-研究-学习”一体化的积极效用,实现资源共享、数字赋能以及AI启智。
(杨璐璐、陈俊、王莹莹、王宇、张丹阳、李丹阳、王影老师分别进行分享)
杨璐璐老师首先对大语言模型的定义、特点、应用及挑战展开深度反思。王莹莹老师立足政策背景与理论分析,着重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引领教育变革的崭新方向。王莹莹、王宇、李丹阳和王影老师还进行了丰富的案例分析,涉及词汇、词组、阅读理解、听力以及思辨与表达等多个领域。副院长陈俊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着力点,介绍了微观教学活动与步骤。她指出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,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,从词汇、语法、资料搜集、课后作业等方面逐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,兼顾知识、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。
聚焦分组活动 打造高效课堂
《大学英语3》艺术类课程组围绕“分组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优化与应用--以第一单元词汇课文为例”进行了一场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。
组长于贺巾老师首先就分组活动常见基本形式与方法进行展示,结合词汇与课文讲解分享了词句配对法、Read and Run 以及 “问答议思”(QAER)阅读教学法等多种创新课堂分组。李嵘剑老师提出了词汇课文思维导图,速度填空以及文化分享等方式,通过分组搜集时装设计师的信息,拓宽学生的知识面。徐博、董森森老师将词汇学习与创意市集活动、“非遗与科创”分组创作相结合,使学习更贴近学生专业学习。董姝瑶老师带来故事重构和阅读圈的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阅读兴趣,确保学生之间的真合作。随后老师们就如何优化分组活动展开讨论,提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、明确小组分工、加强教师引导等细节。
(于贺巾、李嵘剑、徐博、董森森、董姝瑶老师分别进行分享)
孟庆娟主任指出,分组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、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,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,确保活动的高效性和针对性。
教而不研则如无源之水,研而不教则似无本之木。国际交流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将持之以恒地聚焦“教—研—学”一体化发展态势,集众人智慧,形成教学合力,“路”行致远,未来可期!